12月9日,由学院主办、学院社会科学部和太阳成tyc7111cc联合承办的第二届深大湾区论坛暨首届“鹏城群学”论坛在学院丽湖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大湾区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广州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以及《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南开学报》、《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辑刊》《学院学报》《青年探索》等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50多名学者和编辑齐聚一堂,共议大湾区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由太阳成tyc7111cc副院长谷志军主持,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永成,太阳成tyc7111cc副院长黄斌欢分别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寄语首届“鹏城群学”论坛,希望与会嘉宾们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出席了开幕式。
主论坛环节举行了两场主旨演讲,首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太阳成tyc7111cc教授周林刚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原院长蔡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进行分享,四位专家学者围绕平台经济、风险社会、公共信任等话题为大家呈现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首先,蔡禾在《平台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中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立场,向大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间阶级”的概念、平台经济的主要特点以及平台经济中“中间阶层”的重生。蔡禾总结道,在平台经济作为新经济模式的今天,以“个体户”为代表的小生产中间阶层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蔡禾还呼吁学界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立场,强调数字技术革命对社会变迁“质”的影响,考察作为小业主的中间阶层的重生、发展和对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影响,发掘中间阶层概念的当代分析价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与时代想象力》主旨演讲,他通过对社会变迁中的思想与理论变迁的追溯指出,数字时代给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并认为应通过借鉴和交流沟通抓住数字社会研究的机遇,进而建构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谈论了《社会学视野中的价值观与现代化》。他针对社会学视野中的价值观与现代化,论及帕森斯对于价值问题的处理、社会学中价值的测量以及现代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最后提出构建多元对话,超越“文明的冲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进行了《不确定性情境下城市公共信任风险及应对》的主旨演讲。文军教授指出,不确定性时代的都市信任风险可以由客观外在、主体内在以及情境知觉的不确定性三方面引发。从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公共信任风险呈现出“内生化”特征,最后他提出了包括推动公众参与、重建专家系统信任、加强公共信用体系建设等在内的相应治理路径。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太阳成tyc7111cc社会学系主任池上新主持,来自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的三位学者进行了分享。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分享了《社会质量与深圳居民的获得感研究》。研究表明,深圳市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处于中等水平;获得感各维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生态获得感水平最高,文化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和政治获得感次之,经济获得感水平最低。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梁玉成进行《智能时代社会分化研究》主题演讲。根据对数字社会劳动力市场变迁、智能社会的社会分化以及强智能社会的社会认知结构变化的研究,梁玉成团队认为,社会结构上智能社会的GPTs对中间阶层AI替代率较高。在不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会被驱动到实体制造业和现代化社会的劳动部门中。同时,在社会认识层面上,团队认为当GPTs成为普通人获得专业见解的工具时,智能社会的社会去中心化分化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隔离则进一步强化,最终需要以多样性的减少恢复社会整合。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胡安宁进行了《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的分享。他表示,为了研究现实生活中“活”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在经验层次上让传统文化的诸多概念实现落地。家国同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家国同构,这对其在当今社会的角色和作用会有不同的结论。
下午还进行了三场平行论坛,分别以大湾区社会发展、医疗与健康、数字与社会、组织与治理、就业与收入为主题,与会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医疗信任、组织建设、青年就业等当下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
编辑 | 陈依涵
初审 | 张佳靖
复审 | 池上新
终审 | 谷志军